铁路的划分等级主要依据其在路网中的作用、性质、设计运输能力及远期客货运量等因素,通常分为以下等级:
一、按路网地位划分
Ⅰ级铁路
作用:路网中起骨干作用的铁路,承担国家或区域主要客货运输任务。
客货运量:远期年客货运量≥20百万吨(20Mt)。
典型线路:京广线、京沪线等国家干线铁路。
Ⅱ级铁路
作用:路网中起联络、辅助作用的铁路,或承担区域性重点运输任务。
客货运量:远期年客货运量<20百万吨且≥10百万吨(10Mt)。
典型线路:煤炭运输专线、工业基地联络线等。
Ⅲ级铁路
作用:为某一区域或企业服务的铁路,承担地方性运输任务。
客货运量:远期年客货运量<10百万吨且≥5百万吨(5Mt)。
典型线路:工矿企业专用线、支线铁路等。
IV级铁路
作用:为某一区域服务,具有地区运输性质的铁路。
客货运量:远期年客货运量<5百万吨。
典型线路:偏远地区交通线路、林区铁路等。
二、按技术标准划分
高速铁路
设计时速:≥250公里/小时。
功能定位:以客运为主,承担中长途高速旅客运输任务。
快速铁路
设计时速:约200公里/小时。
功能定位:承担中短途快速旅客运输任务。
普速铁路
设计时速:≤160公里/小时。
功能定位:承担客货共线运输任务,包括既有铁路干线。
三、按功能划分
客运专线铁路
功能定位:专为旅客运输设计,如京沪高铁。
客货共线铁路
功能定位:同时承担客运和货运任务,如既有铁路干线。
货运专线铁路
功能定位:专为货物运输设计,如煤运专线铁路。
四、按行政类型划分
国家铁路
管理主体:由中央政府主管部门管理,承担国家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输任务。
地方铁路
管理主体:由地方政府自行投资或联合投资建设,承担地方公共旅客、货物短途运输任务。
专用铁路
管理主体:由企业或单位管理,专为本单位内部提供运输服务。
铁路专用线
管理主体:由企业或单位管理,与国家铁路或其他铁路线路接轨的岔线。
五、其他分类方式
按地理区域:高原铁路、高寒铁路、沿海铁路、山区铁路等。
按车辆轴重:重载铁路、普通铁路。
按建设目的:国家政治线(如青藏线)、地区开发线(如扶贫铁路)。
六、等级划分依据
路网地位:铁路在路网中的骨干、联络、辅助作用。
客货运量:远期年客货运量是划分等级的核心指标。
技术标准:包括设计时速、轨道类型、信号系统等。
功能定位:客运专线、客货共线、货运专线的功能差异。
七、等级划分意义
优化资源配置:根据等级确定铁路的建设标准、投资规模和运营管理模式。
保障运输安全:不同等级铁路的技术标准和安全要求不同,确保运输安全。
促进区域发展:通过铁路等级划分,引导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,促进经济社会发展。